在亚运赛场看奥运风采-中工体育-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体育

奥运

在亚运赛场看奥运风采

2018-08-24 09:23:34 光明日报

   【聚焦2018雅加达亚运会】

  只要称霸亚洲,就等于登上世界的巅峰,亚运会上这样的项目可不少,例如羽毛球和乒乓球一向是亚洲的强项,柔道跆拳道本就源自日韩,在奥运会赛场上这些项目大半金牌也被亚洲选手夺得。

  第18届亚运会羽毛球男团决赛几乎是奥运水准的比拼。可容纳7000人的雅加达史纳延体育馆22日晚座无虚席。中国队顶住“魔鬼主场”的压力,历经一番苦战以3比1击败印尼队,摘得本届亚运国羽首金。中国名将谌龙赛后说:“在印尼主场,每一分都只能跟对手去搏。但不管落后还是领先,我丢分时队友给我的眼神是非常肯定的,觉得我没有问题,能把这一分赢下来挺开心的。”当天早些时候举行的女团决赛在中日之间展开。年轻的中国队因实力不足,以1比3负于今年尤伯杯冠军日本队,无缘亚运六连冠。

  亚运羽毛球项目上,传统的世界强国有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等,丹麦和马来西亚近年实力有所下降。近年来,随着日本羽毛球的强势崛起,桃田贤斗等选手在各大比赛中斩获金牌,这部分得益于来自印尼的教练麦纳克。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小小羽毛球基本是中国、印尼和日本之争。东京奥运会,谁是单打的王者成为最大的问号。

  将于8月26日开赛的亚运会乒乓球比赛,包括“大满贯”冠军马龙、丁宁在内的几名主力没有入选参赛阵容。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国乒亚运参赛名单中,世界杯冠军樊振东和世界排名第一的朱雨玲身为这批年轻选手中的老队员,已经在团队建设中担起重任。女子乒乓球的较量更是代表着世界水准。中国、韩国、朝鲜、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选手,构成了奥运冲金的突击队,亚运会则是一次前哨战。东京奥运周期里国乒的最大劲敌日本队此次也未尽遣主力,水谷隼、石川佳纯等均不会前往雅加达,各方都已将目光对准两年后的“终极大考”东京奥运会。但国球“新生代”在亚运会上能否释放自己一展身手,依然令人期待。

  亚运会柔道比赛一向是日本的金牌“仓库”。本届亚运会,日本队已经喊出了要夺得7枚柔道金牌的口号。中国柔道队将派出男女各七名队员参赛,所有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亚运会的新人。今年一月,国际柔道联合会修改了竞赛规则,取消了有效分值,只保留“一本”和“既有”,这对年轻的中国柔道队来说也是一个严峻考验。来自韩国的大韩体育会会长李起兴表示,韩国代表团将力争在射箭、跆拳道和柔道等传统优势项目上摘取39枚以上金牌。亚运会柔道项目共15个级别,每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级别只能派出一名运动员参赛,这无疑对队员的技术、体能、心理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中国、日本、韩国三分天下的格局,预示着奥运赛场的硝烟将更为弥漫。

  跆拳道项目甚至有“亚运强过奥运”的说法。因为奥运会限制参赛人数,各代表团仅能派出男女各两名选手参加。对于中韩这样的强队来说,此举意味着要忍痛在本队的世界一流选手中做出取舍。而亚运赛场则没有限制,高手尽出,奥运金牌选手也不见得能闯关夺隘,一路顺风。本届亚运会跆拳道增加了品势项目,使金牌数从10枚增长为14枚,而韩国的目标是将其中的11枚收入囊中。

  射箭场上,无论奥运会还是亚运会,韩国选手一向独步天下。尽管近年来中国箭手已开始向韩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但拥有世界女子排名第一的张素珍的韩国队依然势不可当,在本届亚运会女子复合弓团体资格赛中,韩国队射出了2105分,10分达到162箭,最终排名第一,这一成绩也打破了亚运会纪录。在东京奥运周期,追赶者的行列中,中国台北队、日本队都加入了进来。

  自1994年广岛亚运会日本以1枚金牌的微弱优势领先韩国后,历届亚运会韩国都在金牌数上压制日本。两年后即将迎来日本作为东道主的东京夏季奥运会,本届亚运会韩日在金牌争夺战中展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日本不会放过这次实战练兵的机会,有望在多个项目大幅提升战斗力,派出的一线选手的比例也比往届增加30%。

  亚运会上这些世界级水准的项目的竞争格局,可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勾勒出大致轮廓。纵观亚运赛场,中国队的东京奥运之旅更显关山重重。

   (本报雅加达8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女排3比0完胜韩国队

  • 优势栏目

    丁彦雨航状态回暖

  • 优势栏目

    中国击剑不拘一格降人才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