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楼见证一部金戈铁马莞邑史-中工体育-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体育

产业

这座楼见证一部金戈铁马莞邑史

2018-08-24 15:00:43 南方日报

  莞城迎恩门。

  东莞老照片。

  夜晚的莞城别具风韵。

  明朝抗倭时的金戈铁马,清朝下南洋贸易的熙熙攘攘,到近现代蓄势待发,一一记录在目,成为城市相对的永恒。

  城楼之下

  一座城楼坐落在东莞城西,布满历史的皱纹,岭南特有的红砂岩斑驳点点,梁柱上的大绿色退洗成青。城楼有一个专属的名字——迎恩门。

  一块碑匾上记下建造的时间——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这一坐标像东莞历史的见证人,千百年风雨里不动。

  城楼没建之前有没有东莞城?答案是有的。东莞市博物馆的一座镇象塔,将东莞的故事追溯到南汉时期。那时的东莞,春夏淫雨,蒸湿过半,林昏瘴不开。野象成群,招摇过市,践踏庄稼,击伤农人,民众为此而苦。官员邵廷琄率500个士兵拼死搏斗,把野象歼灭。962年,邵廷琄捐资建立资福寺。寺前修石经幢,八角形的柱体,上刻有佛经与佛像,作为镇压野象之魂所用。

  镇象塔如今静静立在东莞市博物馆,让远古时期的象鸣人沸声真实可触,也从侧面看到1000多年前瘴雾潮湿的东莞。上世纪50年代,迎恩门发生变化,一场大雷击中木柱,城楼二层倒了。是修成原貌,还是创新改造,需要东莞人来抉择。受时代的影响,城楼作出历史新的装扮,修成了“天安门”样,据说图纸是根据老纸币一元钱上的天安门描摹。

  二楼重修,但底下基座千百年未变。每一片红砂岩剥落,都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翻篇。明朝抗倭时的金戈铁马,清朝下南洋贸易的熙熙攘攘,到近现代蓄势待发,一一记录在目,成为城市相对的永恒。

  大战倭寇

  《广东海防汇览》描写过倭寇来袭时的惨烈情境:武夫丧气,抱首鼠窜,贼之亡矢折刃,蹂躏遍于江南,城野萧条,白骨填路。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东莞在明初全面禁海的背景下,拥有广东最长海岸线,成为海防中心,明政府洪武年间在东莞设南海卫所便是证明。

  一连串海防危机事件不断上演,城楼见证着这一切:

  1533年,海盗许折桂侵入,官员顾晟率兵直捣追捕,战死海上;

  1551年,海盗何亚再次来袭,官兵追击,后五品千户与贼战死;

  1568年,因东莞无重兵把守,海盗一直侵入近广州。

  屯门、鸡西、佛堂门、冷水角……广东沿海险要之地都留下抗倭的足迹。官军的连续惨败震惊了全国,区区海盗竟威胁皇朝的生存,于是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措施,其中水寨系统和巡哨制度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谓巡哨,是指按照水师布防的位置和力量划分一定的海域为其巡逻范围,设定界标,相邻两支巡洋船队按期相会,交换令箭等物品。水兵巡哨需要建立水寨,用作镇守、交接之用。

  东莞在广东巡哨中海域最广,兵员人数最多,装备最精良,军事意义最重要。东莞有兵额3000人、装备舰60艘,其他地区这一数字为舰船20艘,兵额1200人。

  此外,在抗击海寇的过程中,东莞出产的“乌艚船”战功赫赫,江浙、福建等地抗倭时都有引进或借调。乌艚船上宽下窄,适合作为战船用,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用热带硬木铁力木,坚固耐用,寿命可达60年。铁力木在海浪中强度大,不易折断,这在海上航行至关重要。乌艚船而且一般采用多孔舵,减小转舵力矩,提高操舵效率。

  抗倭名将胡宗宪称赞乌艚船子弟兵勇于水战,是抗倭前矛。1571年,明政府令东莞造乌艚巨舰,征募本地壮民,分作于南头、马耳等处防御。经过多年奋战,终于抑制寇患。

  贸易兴城

  广州起,过东莞,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到乌剌国,出霍尔木兹海峡,近阿曼湾、亚丁湾……这是《新唐书》给出的海上贸易路线。东莞地处珠江入海口,背靠省城广州,成为通往海外的重要通道。

  不仅在唐朝,各个朝代中,东莞都是广州对海外贸易的搭档。两块明嘉靖年间的碑刻见证了东莞与东南亚的贸易。1538年,一名暹罗人到达莞城城墙下,带着国王的引文想与中国贸易。时任番禺县令李恺操行端正、秉公办事。为表感谢,暹罗人筹集了100两白银打算送给他,但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再三推拒,将金额悉数退回。暹罗人大为所动,用这笔钱制成“却金亭”作为纪念。

  东莞海上贸易的兴盛在清朝达到顶峰。清康熙1685年,设立粤海关,在东莞设立两个海关挂号口,征收过往民船挂销号费,自此成为广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税口。乾隆年间,清政府强令外国商船只在广东收泊贸易,“一口通商”造就东莞贸易的独特优势。带有独特东莞气质的产品通过这城墙,随着海上波涛送往世界各地。

  莞草长于咸淡水交汇之地,东莞土地肥沃,每天两次潮汐泛注,海潮不断灌输肥源,莞草茂盛,用其制作的草席纳凉耐用。一组数字可见当时莞草之行销。宣统年间,莞席每年出口约15万包。1913年,广州出口至欧美席子288万条,东莞占了3/4。东莞道滘的“黄祥记”和“国顺”等厂家名噪一时,莞城的兆泰号产量最高,名扬美洲。此外,莞香和烟花也是行销海外的东莞特产,销往东南亚各国。

  到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后,西洋建筑之风盛行。20多年之后,东莞独具一格的骑楼和专业街市出现了。骑楼从正面看像欧式风格,侧面看像中式风格,楼下街道店铺鳞次栉比,打锡街、卖麻街、文房街、纸扎街……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东莞的经济在热闹之下愈发兴盛。

  (文/图摘自《质朴东莞》,东莞市城市形象推广办提供)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女排3比0完胜韩国队

  • 优势栏目

    丁彦雨航状态回暖

  • 优势栏目

    中国击剑不拘一格降人才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