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盖牢“责任井盖”才能护卫脚下安全
近日,安徽淮南谢家集区人民法院调解结案一起因行人跌入排水井受伤而引发的责任纠纷,管理部门一次性赔偿1.8万元。
《北京青年报》评论说,绝大多数窨井伤人或吃人事故都与管理主体的疏忽或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不到位有直接因果关系。每一口窨井都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显微镜,不能总等司法之手在窨井伤人事故发生后给窨井盖上责任井盖。在事前和事中给每一口窨井盖牢“责任井盖”,才能守护好群众“脚底下的安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马拉松有流量,更要“冲”增量
近期,全国多地开启“马拉松模式”。仅4月20日,全国共举行43场马拉松比赛,规模合计超过41万人次,成为官网记录中举行马拉松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
《北京晚报》评论说,一场场马拉松,对接井喷的全民健身需求,也让地方文旅流量步入“加速道”。马拉松赛道上释放的是选手活力,也是城市实力。越是马拉松热,越不能急功近利。马拉松赛事有终点,城市文旅消费、地方经济发展没有终点;举办一次马拉松不难,难的是城市拥有足够的耐力,让马拉松效应长久不衰。
◇“野游”被追偿,公共资源不能无限为冒险兜底
近日,一名游客未购票从安徽黄山景区外围“野游”入山,并无视提示牌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后因迷路报警求助。警方对其救助后,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
“光明论”微信公众号评论说,从传统认知看,公共救助似乎应当具有公益性、无偿性。人们在受困时进行求助,有天然的合理性。不过近些年随着野游、猎奇变得越发频繁,公共资源已经不可能无限制兜底了——人们不能因为有救援存在,而刻意去放纵危险。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但对于并非主观故意的情形,还是应当尽力施救,去展现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嘉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