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一件小事”催人惭愧与自新
“部分中国教练在比赛中缺乏热情,全程在教练席上坐着,还用手机发信息,表现出对排球的不热爱。”近日,在排球联赛总结及新周期工作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赖亚文在谈到中国排球发展时直言不讳。作为中国排球的“当家人”,自揭家丑、直面问题的勇气,可圈可点。
这其实并非赖亚文本人的话,她借用了国家男排外籍主教练海宁的建言。对于那些觉得中国排球家底还行,还能挥霍很长时间的人,海宁这位外来“和尚”念的“经”,不啻一记当头棒喝。
“那一刻,我为中国教练员和从业者感到汗颜。”赖亚文痛心地说。
赖亚文讲述的这“一件小事”,经媒体公开披露后,其带来的巨大震动,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绝不过分。
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小事”从来就不小,因为细节不止彰显态度,也决定成败。
场上比赛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你却能气定神闲,心系小小手机,这至少证明你没有投入到赛场。教练没有投入到赛场,又怎能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又怎能对队员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有细心网友跟进海宁的逆耳真言,直陈中外教练之对比:当外国教练拿着战术板和iPad,专注于场上每一分球的战术和战法时,中国教练却只会抱着双手,在场外走来走去,跟队员说着不痛不痒的话;当外国助教忙着看对手上一球是否踩线或触网,我们的助教却只会安静地坐在教练席上;我们的助教一大堆,但场上依然时不时会发生轮次错误。
这样的中外对比,似乎不好一概而论,但大体符合球迷的认知。中国教练在场上的指挥,的确缺乏专注和热情。教练都没有专注和热情,又怎能要求队员打出激情四溢的比赛。
海宁说,这一切是因为缺乏热爱,看起来结论很武断,但其实戳中了中国排球的痛点。当大家把排球当成一个饭碗,得过且过,热爱就是一种奢望。
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以来,近十年中国排球的发展难以让人满意:女排连续两届奥运会无缘四强;男排自2012年开始,连续4届无缘奥运会。据国际排联最新世界排名,中国男排已下滑到第32位。至于曾经拿到奥运会银牌的沙排项目,这些年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面对这样举步维艰的窘境,中国排球的从业者们的确要有点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中国排球问题多多,“一件小事”不过是冰山一角。海宁教练一言以蔽之,“中国排球具有其独特的体系,例如高强度的训练、重复性练习以及严格的教练权威。在我看来,中国排球的运动方式,观念落后了近20年。”
海宁的话一点不受听,但好在中国排球的决策者们听进去了。赖亚文在谈及中国排球发展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时,便提到了国际化进程缓慢,另外三大问题是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未发挥、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规划、竞赛体系未能充分释放效益。
这就是“请进来”的价值,海宁给国家男排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训练手段更加科学化、人性化,队员在场上的表现更有活力、热情,连笑声也变多了。海宁带来的冲击,不只限于国家队,他让整个中国排球界增加忧患意识,突破“小富即安”思维。中国排球界倘能用好这一“请进来”的价值,然后再有意识地把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送出去”,在竞赛体系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改革举措,那么,中国排球的春天,一定会在不远的未来等着我们。
“一件小事”催人惭愧与自新,也愿这件小事,能时时增长中国排球成长的勇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