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内审协同赋能提升工会经费科学化管理水平
随着工会组织职能向基层治理延伸和服务维度的持续拓展,工会经费管理已成为提升组织效能、维护职工权益的关键环节。当前,工会经费管理既迎来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需要继续完善制度执行、过程监管、效益评估等。本文以内部审计协同赋能为切入点,探索构建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科学化管理体系,为提升工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工会经费作为服务职工的物质保障,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工会组织的公信力和服务力。当前工会经费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例如,在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业务规划与财务资源配置不匹配的现象,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监督体系的协同效能等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
破解经费管理难题,需要以系统思维推动管理模式升级。通过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关口前移,构建“预算—执行—评价”全流程协同管理机制,可实现经费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事后纠偏向过程管控的质效提升。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环节的业审融合。建立业务需求、财务规划、审计预判三维联动的预算编制体系,是提升资源配置科学性的关键。业务部门应立足服务职能制定项目规划,财务部门依托历史数据建立预算基准,内审部门以风险防控视角进行合规性预审。这种协同治理机制通过跨部门联审会议等形式,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至预算源头,有效解决预算编制与业务适配度低等问题。
二是执行监控环节的动态审计。构建数字化驱动的动态监控系统,是实现过程控制的核心突破。通过将审计规则嵌入财务流程,建立覆盖资金支付全链条的智能预警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预算执行偏差、异常资金流向等风险点实行实时监测。同时辅以突击性“飞行检查”机制,通过穿透式审计提升监管效能。这种智能监控模式可大幅降低违规操作发生率,确保资金流转留痕、风险可控。
三是注重绩效评价环节的价值创造。构建“3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绩效评价体系,推动经费管理从合规导向向价值创造升级。通过设计涵盖资金使用合规率、服务对象覆盖率、职工满意度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制度优化的联动机制,形成“投入—评估—改进”的管理闭环。这种绩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激发工会服务的创新活力。
全流程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转,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设需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数据资源的系统集成、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管理、风险防控的智能研判。通过打通财务核算、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等信息系统,构建全要素联动的数据中心。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确保管理过程可追溯可验证。三是开发智能风控模型,通过智能化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研判,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也能为决策科学化提供数据支撑。
管理流程的升级需要制度创新提供持续动能,可重点构建三项保障机制:一是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破解管理壁垒;二是审计结果应用机制,将监督成果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等制度衔接;三是改革容错机制,区分工作失误与主观过错,营造创新氛围。这些制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部门协同效率,强化审计监督权威性,激发管理创新内生动力。
当内部审计实现从“合规守卫者”到“管理咨询者”的角色拓展,其价值创造效能将得到质的飞跃。通过参与制度设计、优化业务流程、提供决策支持,审计机构能够推动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标准提升等实质性改进。这种协同赋能模式能够推动构建“战略规划—资源分配—过程控制—绩效评估”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最终实现服务效能与职工获得感的双重提升。
工会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是工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重要内容。通过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不仅能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将推动工会组织提升服务型治理能力。这种管理创新对于新时代工会组织更好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