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

各地各高校以务实细致就业服务护航学子求职路

铺路搭桥,助力毕业生逐梦前行

本报记者 于忠宁
《工人日报》(2025年06月05日 01版)

夏应天是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即将入职上海一家知名低压终端电器公司。去年,他在招聘会投出简历后,顺利得到了实习机会并最终获得工作邀请,这让他“非常有获得感、幸福感”。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像夏应天一样,找到如愿的工作,即将开启人生新征程。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等部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各地各高校加快岗位开拓和招聘进展,以务实细致的就业服务护航莘莘学子求职之路。

政策赋能与个人奋斗交织,从追踪产业转型中的新机遇、逐浪数字经济新赛道到勇担使命扎根基层广阔天地,2025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图景日趋多元,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步稳蹄疾。

“就业盛宴”诚意满满

5月9日,由教育部、民政部、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春季专场活动暨2025年京津冀高校毕业生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在天津举行。

据了解,本次招聘会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钢铁工业、新能源、集成电路、金融证券等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共提供优质就业岗位4000余个,吸引三地高校2000余名毕业生参加。这场诚意满满的“就业盛宴”,让不少求职大学生直言“来对了”。

为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2024年下半年教育部持续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并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举办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等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今年春季开学以来,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及线上线下招聘会,依托各分行业就指委开展“千行万业系列招聘活动”等,推进校企供需精准对接,加力开拓就业岗位资源。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各地各高校积极汇聚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社会招聘机构等多方资源,各类招聘会接连不断、持续火热,“就业盛宴”一场接一场,供需对接如火如荼。例如,在上海举行的“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春季专场上,来自江浙沪皖四地的千家企业提供超2.1万个岗位,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金融科技等多种行业。

用心用情织密校园“服务网”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春季金融专场就业暨实习双选会上,32家金融行业优质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与该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程紫煜表示:“能够看出同学们对求职准备充分,而且专业素质能力非常扎实。”该校财政金融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赵秦艺说:“双选会岗位丰富、质量高,与我所学专业和求职目标特别契合,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宝贵机会。”

记者了解到,为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形成求职招聘工作合力,教育部要求高校压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招聘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汇聚岗位资源,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持续走深走实,不断提升岗位利用率和访企拓岗实效性。这些举措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对接平台,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前不久,燕山大学2025届毕业生蔡昊星和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蔡昊星求职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老师给他的简历进行“诊断”,为他详细介绍了面试的技巧和方法,辅导员老师也提醒他注意衣着方面的细节问题。经过老师们的辅导,蔡昊星成功“上岸”。

像燕山大学一样,各地各高校就业服务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积极创新就业服务形式,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有温度、有深度的就业服务。不少高校建立完善就业实习制度,重视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有高校就业服务人员在招聘会活动现场设立“就业驿站”服务专区。

此外,高校创新拓宽就业服务方式的过程中,数字赋能正被日益强化。西安交通大学建立就业大数据平台,引入AI简历生成及修改系统、AI模拟面试系统,同学们可以精准对接岗位需求生成简历、提升面试技能,极大地提高了人岗比配的精度和效率。

投身建功新天地

“我的职业规划始终沿着国家战略的经纬延伸,因为我明白: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能在钢铁动脉上奏响最铿锵的青春乐章。”胡云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2025届毕业生,从西部走出的他,深知一条铁路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旅客,还是一个地区致富的希望,面对诸多工作选择,他做出回到家乡、到铁路一线工作的决定,“我愿用专业所学,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业育人不仅关乎学生的职业选择,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多地高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激励毕业生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在这场就业攻坚战中,除了市场性岗位信息,基层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释放出对各类人才的丰富需求。

目前,“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及地方基层服务项目招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加大政策激励引导,鼓励大学生到这些岗位上去建功立业,如特岗教师在3年服务期内享受与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工资待遇,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可转为事业编制;各省(区、市)每年都要求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10%左右,面向“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考录。

像胡云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基层、西部一线以及重点领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他们在田间地头“向下扎根”,在群众身边“向上生长”,让青春在基层淬炼成金。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