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体育频道青奥会-正文
南京青奥会 留给世界最美背影(图)
//www.workercn.cn 2014-08-29 04:46:1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关键词:

  回归 创新 梦想

  奥运跳出纯竞技模板,为体育回归教育探路

  一届运动会收官,却不知谁是奖牌第一,这只能发生在青奥会上。没有奖牌榜、创新赛制、混搭组队、专注文化交流,青奥会不只践行“体育回归教育”的奥林匹克理想,也在一定程度纠正传统奥运会的不良倾向。相比于首届,更多人对青奥会有了渐进式理解,重新审视新一代运动员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尽管竞技水平并非顶级,但青奥会的关注度远超预期。国际奥委会透露,全球有30%的人知道并了解青奥会,在社交媒体上青奥话题的阅读量高达几亿次。青奥会的价值,在“激励三代人”的同时,也为奥林匹克的明天蓄力。

  马剑:青奥会理念上复古,形式上创新。许多设项不为竞技目标,而是希望运动员在借助体育的媒介增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在采访中国游泳运动员时,他们说参加打破国籍、性别的混合编队比赛,感觉很新鲜,比一般比赛有意思,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对于观众来说,青奥会与众不同的比赛形式很有吸引力。

  郑轶:青奥会是一种有别于课堂的教育方式,十几岁正值青春叛逆期,传递价值观、塑造人格之类的目标,寓教于乐的形式更易于他们接受。在青奥村的活动中,互动体验项目远比展示项目受欢迎。已故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目前看,公众对青奥会“教育重于竞技”已达成共识,同时也有助于反思和修正现有体育发展路径。

  刘硕阳:青奥会期间,仅仅中国运动员参加的文化交流活动就达到1000次以上。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媒介向青少年传播奥林匹克理念,算得上是本届青奥会的创举,也更加适合青少年的口味。像如何远离禁药、如何在训练后进行恢复、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这些看似枯燥的问题在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上以游戏呈现,让小运动员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知识。有的运动员在电脑前一坐就不愿起来,遇到感兴趣的还会叫来一群自己的队友。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南京以新的形式薪火相传。

  (郑轶 马剑 范佳元 刘硕阳)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