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里的人间
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响,像是从天而降,几百盏蓄势待发的桥帮灯,踩着锣鼓喧天的节奏,鱼贯汇成一条长龙,从祠堂出来,奔向山岗,奔向溪流。绕村一圈后,又由东向北蜿蜒,再自西向南,最后集中在村东北的草坪上,开始追逐表演。灯影流转,光芒闪烁,当所有的灯花连成一个金色的大圈时,预示着仪式的结束,也寓意着来年生活的美好与圆满。
这是江西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曾坊独有的桥帮灯表演。实话说,我从来都没有看过这么壮观的乡村灯演,甚至在此之前,我都没有听说过。当曾坊的曾氏族人小心翼翼扛着自家的桥帮灯涌入灯海时,那些扛灯人脸上闪烁的慈悲光芒,照亮了村庄、天空与树木,也照进了曾坊每一个人的心里。我有一种想涌入其间的冲动。
风和我一样,非要挤进这热闹的洪流中。夜空中弥漫着浓浓的烟花和香烛的气息,灯笼里的火苗激动地朝一个方向晃动,航拍的小飞机在头顶上飞来绕去,长枪短炮都伸了出去,和举着手机拍照的人一样,恨不得踩上别人的肩膀去拍摄。一些孩子挣开大人的束缚,兴奋地晃动着小手做出要去抓灯的姿势。
远处的山峦在灯影里变成一条黢黑的山道。我仿佛看见,一批批为躲避战乱与饥荒的人,背着祖先的灵牌,一路仓皇而来,灯火是他们的指引,也是他们的希望。
在雩山山脉与武夷山脉所夹峙的梅江流域,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千百年来,成了庇护难民的乐土。宁都,这个赣南最北的地方,因为接纳,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客家的祖地和摇篮。中原、吴楚、百越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客家人自己的文化和习俗。
之前一直不知道宁都“老客”的含义,这次走访宁都很多地方才明白,唐以前迁徙而来的先民在这里称为“老客”,明清后迁徙而来的称为新客家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客家人饱受战乱而变得胆战心惊,繁衍生息的同时,还要躲避各种灾难,他们希望通过祭奠祖先的方式,祈求神明祖先的护佑。生存的火被他们演绎成了香火,又演绎成各种形式的灯彩,以节日的方式,渗透在村庄的生活里,被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承袭着。
曾坊的桥帮灯,具体从哪一年开始的,没有记载,也没人知道。只知道从四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有可能只有一桥桥帮灯,随着曾氏族人队伍的壮大,从一到十,从微到密,再到今天这一排排一列列,汇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长龙。
站在曾氏祠堂侧面的那幢小洋楼前,灯火从一扇扇窗口溢出,在夜色中晕染出暖黄的光影。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站在堂前,背对台面燃烧的烛火,一边聊天,一边不时地伸头向外看拥挤的人群。在我举着空杯子,索要开水的那一刻,热情瞬间从他们长满褶子的脸上溢出,比灯火还要温暖。
老人是地地道道的曾氏族人,因为有点感冒又怕风寒,孩子们不让他们出门。我和老人聊天,了解到一些和桥帮灯有关的事情。
桥帮灯制作的时间,必须是在正月十二、十三这两天,出灯人家统一在祠堂制作桥帮灯。首事们制作的桥帮灯叫头灯,头灯所挂十盏灯笼统一用红纸糊面,不贴任何灯花。生第一胎的人家,也是一帮,每帮十盏,前后各一盏红纸糊面,中间八盏为白色,面上贴有各种颜色的剪花。生第二胎及以上的人家,照样是每家一帮,每帮十盏,其中间和两头各为一盏红灯,其余不限。而当年结婚就添丁的人家,同样是各一帮,每帮十盏,中间有两盏红灯,其余为白色,花样也不限。遇到生双胞胎的人家就不一样了,要做双帮灯,两头也是红色,中间不限。这样各家“添丁”情况,通过桥帮灯,一目了然。桥帮灯的灯队一般有二三十帮之多,出游的时候,一帮搭一帮的,象搭桥一样,连在一起,所以叫桥帮灯。
那声神铳像是踩着时间响起的,晚上六点一过,出灯人家大大小小齐上阵,开始将灯框内的蜡烛点亮,做好出行准备。当第二声神铳炸响时,各户人家将灯扛到族祠中集合,在首事的指挥下排好顺序。每帮灯都是由两个从添丁户中选出的青年扛着,据说,有些人家为了游灯不惜把千里之外的儿子叫回来参加扛灯,以示家中强盛,人丁兴旺。
七点左右,曾坊村的天空像是被灯火点燃了,潮水一般的观众将祠堂围得水泄不通。当全村的灯集合完毕,随着三声炮响,一帮帮桥帮灯被扛出族祠。领头的一般都是首事们出资共同制作的全红灯,其后是添丁户的一帮帮红色、金黄色等按规定间隔好的彩色灯。至于出灯的数量,每年都不一样,主要由出生孩童多少而定。扛灯的人穿着一身红衣,腰间系着红绸。灯队行进时,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混合在一起,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那些灯火在旷野里奔跑着,像坠落的星子,又像飞腾的长龙,山挡不住,水也挡不住,只有广袤而又高远的天空,可以容纳。
年轻的扛灯人,伴着激烈的锣鼓与唢呐声,脚下像装了滑轮一样,滑过屋舍、祠堂,穿过树林与山冈,越过田野与溪流,甚至游遍村子的每一个地方。再由东向北,由西向南,寓意新丁长大成才后,志在四方。也寓意着不熄不灭的灯火,可以永远征服黑暗。
时光流转,灯影璀璨。当智能化的大潮滚滚而来时,几百年前的火光依然在乡村亮着。一代代曾氏族人,扛起桥帮灯,沿着祖先的脉络,一路燃烧,一路通明,灯火不灭,希望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