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
【两会通道传真】聚焦民生关切 传递发展信心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全国政协委员赵宏、马建堂、严建兵(从左至右)走上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今天下午开启。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8位全国政协委员相继走到聚光灯前,围绕医药研发、科技创新、养老产业等热点话题,讲述履职故事,传递发展信心,彰显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预计可以达到30万亿元左右。到2050年,银发经济至少可以提供1亿个就业岗位。”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介绍。一年来,他围绕市场化养老、异地养老和普惠养老金融等相关话题进行了密集调研。
金李委员表示,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实物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新需求。对此,金李委员呼吁,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希望大家一起呵护银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老年人福祉,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医药产业追赶着科技前沿,更承载着厚重的民生关切。“过去一年,我国批准上市的新药有48个,器械有65个,在研新药的数量也跃居全球第二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委员传递着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佳音。
30年来,赵宏委员见证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研发的高速发展。他说:“我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国产靶向、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成功出海,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设备先后问世,生物医药领域已经走上了一条由‘仿’到‘创’、由弱到强的‘康庄大道’。”
赵宏委员表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积极投身于创新药械的研发,用研究找武器、向科学要奇迹,我们战胜疾病的工具箱就会越来越丰富,本领也会越来越强。”
“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每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实践,让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环境更美好。”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委员介绍了城市更新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因此直接得益。
周岚委员表示,在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特别要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时,政府发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让大家来提意见、讲需求、出主意,找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也找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位。
推进新质生产力,机器人技术应用到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场景。多模态AI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委员介绍了我国该领域的喜人成果: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显著减少。近3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达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探月机器人带回月壤。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迅猛发展。其中,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它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国家的工业和农业发展。
伴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委员讲述了90后宁夏姑娘圆圆的创业故事。宁夏固原西海固地区曾经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有不少生态移民搬迁到贺兰山东部地区。圆圆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带着周围村民种了3000多亩葡萄,每亩收入超3万元。她还带领乡亲们进行生态修复,在贺兰山下的废弃矿坑建成运动休闲公园。
“近40万亩的戈壁荒滩已经变成绿地,种植酿酒葡萄的总面积占全国近40%,经过生态修复的贺兰山成为葡萄酒加旅游的热门打卡地,13万生态移民因此实现小康生活。”黄绵松委员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40万人,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干出来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步入世界第一方阵”“‘一带一路’旗舰工程创造举世瞩目的综合效益”……委员们的履职心声,既呼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随着全国两会的深入推进,更多真知灼见将凝聚成发展合力,共同谱写属于这个春天的幸福新篇章。
(本报北京3月4日电)